|
|
|
中国第一位农学家氾胜之 |
|
两汉时代的科学巨星: 两汉四百年间,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,一不但在 玫治、经济、民族关系各方面有了突出的成就,而且在科学文化领域里也是个群星璀灿的时代。
《氾胜之书》 一中国第一位农学家氾胜之 农业,在中国历史悠久。相传神农氏‘教民稼墙”,具体年代已难以考证。从近几年在黄河两岸发掘出的古老农村遗址,有物可证的中国农业史至少有七千八百年了。然而,农业作为科学研究;并写出农学著作却较晚、那还得从西汉成帝 主位时(前32一前7)的《犯胜之书》算起,距今两千年左右. 氾胜之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一位农学家,他名字在中国广大农民中也许不大为人所知,但他的有些农业技术,却一直沿用至今。如有些园艺家依据他的著作《氾胜之书》中记载的“种抓法”,种出了重达二百多公斤的大冬瓜, 七、八尺长的大豆角。 何谓“种瓤法”?也叫瓤瓜,俗称‘葫芦”。据说原生印度和北非,其实早在七千年前,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已有生长,人们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(属新石器时代)中,已发现了葫芦的种子。汉代时,葫芦已成为黄河两岸人民种植的一种经济作物。它的嫩果可作蔬菜,老果可作容器。瓤子可喂 者,种子可以榨油作烛照明。关中地区的老农把靓瓜种得又大又好,创造出一套成功经验,就叫“种靓法”. 那办法是先挖坑松土,深翻施北.每坑散种十粒瓤种,十棵靓苗生长到二尺多长时,把一苗蔓拢在一起,用布条缠扎五寸来长,外面用泥土封好。几天以后,缠扎的地方就长在一起了。然后,在十棵苗蔓中选择长得茁壮的一棵留下,把其余九棵掐去。这样,十棵9根在地下吸收养料,集中供给一条茎的生长需要,结出的瓤瓜特大。大的瓤瓜制成容器,可以盛一石粮食。瓤瓜原是怕早又不耐涝的,为此,在瓤坑四周挖小水沟沟,让水慢慢渗透过去,使土壤中总保持着适量的水,瓤瓜因而长得又硕大又水灵。 “种瓤法“佗开创了依据人们的需要改变植物生长状况的沂途径,为后世嫁接果木,培育植物的新品种展示了广阔的前景, 氾胜之是曹县凡即今山东曹县。他曾被朝廷派往关中 也区管理农业生产。后升迁为御史。 氾胜之虽身为官员,却虚近农民,虚心向老农请教,学习那读书做官的人所看不起的 乏业知识。他写了一部书,总结了关中地区农民的种植技术 权经验,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。这书就被称为《氾胜之书》在汉代就很有名,书中记载有耕田宁种麦、种瓜、压桑、选 中等耕作技术,卜内容极其丰富。其中“区田法刀、“演种法”则 更为著名。 “区田法”,类似今天的挖坑点种。即把耕地分成一方方小区,区与区间培出土埂。分区的大小,坑内挖土的深浅,是 是据作物的不同来决定的。比如种谷、麦,每亩耕地分到三千七百个小区。这样,可以作到深翻、保墒,集中施肥、浇水,节约人力、畜力,又便于管理。这种方法是适合当时中国北方黄土地带种植早作物的特点的,在小农经济条件下,也是一种因也制宜的科学方法。金代明昌七年(1196),今山西南部曾遭大旱,官府遂推行“区种法刀,使百姓度过了灾荒。现在,在北方的山区仍被采用着,在园艺中则更为多见。 ‘溲种法”,一是一种古老的浸种法。播种前二十天左右,用马骨煮出清汁,泡上含有毒性的中药附子,加进蚕粪和羊粪如,成稠汁浸种。浸过的种子蒙上了一层带有药味的有机质,冲下以后,可以避免虫蛀,萌发后,因根部伴有养料,长得整齐茁壮‘这种方法,今天看来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。 《氾胜之书》是中国的第一部农业科学著作,对后世的农业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可惜,原书在公元十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宋、元时就失传了,现在的《氾胜之书》是后人从《齐民要术》及《太平御览》等古籍中辑录下来的,大约只有三千七百字。 |
|
|
| |
|
|